全國政協委員、匯業(南京)律師事務所主任魏青松:停車費應用來發展改造老舊小區停車位
“這是一個老問題、大問題、難問題。長期以來,社會對這個問題也是高度關注。”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匯業(南京)律師事務所主任魏青松這樣形容“停車難”。
那么這個“老大難”究竟要如何解決,魏青松委員根據自身經歷經驗,提出了幾點建議。
眾所周知,香港的土地面積比起北京、上海要小很多,但那里人口密度卻比內地很多大城市都要更大。“我在香港生活過,包括大家現在出差、旅游去香港也能感受到,那里的擁堵程度比內地的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小得多。”魏青松講道。
香港是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呢?其根本,還是因為那里有著非常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因此,魏青松認為,“要解決停車難問題,首先就是找尋替代交通,也就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鼓勵人們少開私家車。”
從供給側的角度,魏青松又提了第二點建議———增設停車位。他表示,在規劃建設時,對于新建筑,無論是住宅、辦公或是其他用途,必須建設相應比例的停車位。對于老建筑,則可以采取“見縫插針”的方式,增設地上立體車位,或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建設地下車位。此外,機關大院、企事業單位的停車場,也可以考慮白天停單位員工的車,晚上讓附近居民停車,實行錯峰使用停車場,并可以適當收取停車費。
魏青松第三點建議則是從抑制需求的角度考慮,例如北京實行的買車搖號、出行限號,或者在城市擁堵區域、核心區域適當提高停車費。“這些停車費就可以用來興建、發展新的停車位。”魏青松表示,現在一些部門把道路圈起來收停車費用來自我創收,這是不公平的。道路資源是公共資源,應當把這些停車費用來發展改造老舊小區的停車位。
此外,魏青松還舉了新加坡和倫敦等國外城市的例子,“開車時需要交過路費,過路費的收取和車上的人數成反比。”以此來鼓勵大家搭車出行。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系統的問題,必須長遠規劃、綜合考慮,提出系統方案。”魏青松最后說。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屠海鳴:香港經驗曾緩解上海“停車難”
“緩解‘停車難’,香港經驗或許可以推廣借鑒。”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屠海鳴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他的一件提案曾緩解了上海“停車難”問題。
那是2012年,世博會之后的上海,小汽車保有量上升,“停車難”問題十分突出。同為大都市,屠海鳴在香港卻看到停車難題是可以破解的。他了解到,“停車難”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也發生過,在油麻地、灣仔、上環等老區,停車場一位難求,也常常因為路邊亂停車而造成堵塞。但如今,香港的停車狀況已發生巨大變化。
屠海鳴告訴記者,從“停車難”到“停車易”,香港主要采取了幾個措施:一、《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對新建住宅、寫字樓等大廈配套建設的停車位數量有明確規定,香港運輸署每隔數年便會進行香港泊車位需求研究,根據泊車位供求情況,運輸署會相應地要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增加或減小建筑物配套泊車位的比例;二、實行錯時停車,拿出政府部門物業里面的停車場,在非辦公時間開放給公眾泊車;三、使用咪表停車位增加周轉率。
“此外,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停車位需求,這也是香港解決停車難的重要經驗。”屠海鳴將香港經驗整理成提案后,引起了上海市交通部門的重視。“他們多次找我交流,我還將香港的具體做法拍成圖片,提供給他們參考。后來,錯時停車、發展立體停車位等方法在上海逐步實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海‘停車難’。”屠海鳴說。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會長何潤生:“停車難”也是澳門首要民生問題
“包括‘停車難’在內的交通問題,已經成為澳門居民最關心的民生問題,排在第二位的才是住房。”全國政協委員、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會長何潤生說,“澳門也有‘停車難’,當前澳門交通的死結正是泊車位不足。澳門的機動車密度之高居全球首位,城市道路、停車場的增長速度遠追不上車輛增長速度。”
何潤生介紹說,澳門私家車約11萬輛,公私停車位有12.6萬個。“表面看似乎車位充足,實際上相當部分停車位屬于私人,缺乏有效的流動性,且各區車位分布十分不均衡,導致車位不足的問題仍很突出。”
目前,澳門政府正在積極推動解決“停車難”問題。同是澳門立法會議員的何潤生告訴記者,首先,澳門政府大力發展如輕軌、公交、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其次,利用增加車輛購置稅、提高停車費、加大違規停車成本執法等方法,控制機動車保有量上升。另外,在新建的公共房屋增加公眾停車位。同時,加快步行系統建設,提倡居民步行。“澳門地方小,不少居民步行上班也不過在半小時內,這也是澳門優勢吧。”由于工作需要,何潤生經常去社區聽取居民意見,他笑著說:“我就常常步行,不僅方便,還能鍛煉身體。”
上一篇: 為什么有些地方立體車庫建成后又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