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齊星如何從一個小作坊穩扎穩打,不斷改革創新走到今天的發展歷程。“十四五”新征程,齊星如何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我想,就是大力弘揚多年積淀下來的齊星精神。
這種精神是什么?三個故事,可以說明。
這個人,不是齊星的創始人徐德,而是當年他苦苦尋找的人。
齊星前身是隨州自行車廠,當時資不抵債,被迫停產。1984年,徐總接過這個“爛攤子”后,春節剛過,他就出了一趟遠門,去尋找一個人。
徐總很清楚,機械制造,模具是基礎,模具哪里好,江蘇省武進縣。他趕到武進四處打聽,還真找到了一個人:模具技術員陳元慶。
他趕緊去給人家拜年,可一進門,心里就涼了半截:陳師傅上有老母親要照顧,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要撫養,再加上妻子多病,怎么能遠赴隨州呢?
可徐總不甘心,此后幾天,他“三顧茅廬”,最后拿出一個商品糧戶口指標:“陳師傅,我徐德現在沒辦法給您承諾什么,這是上級分給我的,我送您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陳師傅大為感動:有這么好的帶頭人,一定能成大事,我跟您去隨州!
那一年,陳元慶37歲。他一到隨州,齊星就開始研發模具,生產掛車燈具等多個品種,當年就扭虧。公司陸續幫他解決后顧之憂:家人“農轉非”,子女入學,老婆孩子在齊星就業,住房越來越好……
2017年12月,陳師傅因病離世。彌留之際,他攥著兒子的手說:“你要知恩圖報,接好我這一棒,為齊星作貢獻!”
這個故事,彰顯的就是齊星“人才強企”的創業精神。當日本專家滕生、沈陽飛機制造廠總工張懃等一個個業界專家進駐齊星的時候,當齊星模具團隊發展到200多人、先后在國內頂尖雜志發表論文50多篇的時候,當齊星模具成為中南地區實力最強的時候,就是對齊星精神最有力的詮釋。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工集團時,坐進由齊星為徐工配套的起重機駕駛室,強調要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
記得2003年5月,公司投資400多萬元,從日本買回一臺數控加工設備。
當時,這臺機器就是行業的“高精尖”,因為沒有數控機床人才,兩個多月沒人敢動。
這么好的“重武器”,不能成了擺設,徐總下死命令:必須齊星人自己搞定,再難也要爭口氣!
接下這份軍令狀的,是兩個年輕人:剛從中專畢業的袁軍,機電維修工毛偉。兩個小伙子馬上投入沒日沒夜的“戰斗”:沒有資料,就在圖書館和網上找;不認識英文,就一個一個單詞查……6天后,這臺機器終于“噗嗤”一聲啟動了。
這個故事,彰顯的就是齊星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獻精神。現在,袁軍已經成為模具編程設計師、毛偉成了高新設備維修行家,齊星人可以自主研發生產五軸數控加工設備。
1995年8月27日晚,徐總突然通知我們開會,主題是:戰略大轉移,做汽車車身。
大家都很震驚:當時齊星主要生產汽車配件,銷售形勢火爆,產品供不應求。為什么要轉產?
徐總的發言,我至今記憶猶新。主要是兩層意思:一是產品對比,汽車配件是“大路貨”,技術含量低,競爭激烈,而車身是總集成,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大廠不愿干,小廠干不來;二是思想突破,不能小富即安,要大膽去突破,安于現狀,將來定會后悔!
這次會議,彰顯了齊星人“敢于管理,敢于領先,敢于攀登技術高峰”的創新精神。現在,車身成為齊星的支柱產品,有300多個品種,年產可達十萬臺。公司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多元發展新格局。
“一個人”“一臺機器”“一次會議”,故事雖小,卻見證了齊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征程。在齊星精神的引領下,齊星發展成為擁有19個子公司、年收入76億元的大型企業,改革開放以來累計上交稅收30多億元。 我相信,只要3000多名齊星人把這種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齊星一定會穩健前行,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