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和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孫瑞標介紹了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情況。一是將制造業適用稅率由16%降至13%,將交通運輸、建筑等行業適用稅率由10%降至9%。制造業適用稅率下調3個百分點,是下降幅度最大的行業之一,制造業稅負將進一步大幅降低。二是進一步擴大抵扣范圍。將國內旅客運輸服務納入抵扣、將不動產由分兩年抵扣改為一次性全額抵扣,制造業企業相關支出的總體規模較大,受益尤為明顯。三是試行期末留抵退稅制度。根據統計數據,制造業期末留抵稅額占比最高,將是這項政策的最大受益對象。
按照工作部署,從4月1日起,我國將降低增值稅稅率水平,將適用16%稅率的項目改按13%稅率征稅,主要涉及制造業等行業;將適用10%稅率的項目改按9%稅率征稅,主要涉及交通運輸業、郵政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基礎電信服務和農產品等貨物。
程麗華表示,如果說年初出臺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是今年更大規模減稅的一道“開胃菜”,那么此次增值稅改革措施就是一道“主菜”,更是一道“硬菜”。至此,今年主要的減稅措施都已經出臺。可以說,今年已經確定的主要減稅措施出臺早、落實快,體現了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
增值稅改革將以制造業為減稅重點
從4月1日起,多項增值稅改革舉措將落地生效。
程麗華介紹,在增值稅改革中,制造業一直是減稅規模最大、受益最為明顯的行業。在前期營改增試點過程中,隨著納入試點的行業范圍逐步擴大,制造業企業可抵扣進項稅不斷增加,享受了凈減稅的改革紅利。
2018年5月1日,增值稅改革將制造業等行業適用稅率由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筑等行業適用稅率由11%降至10%。數據顯示,此項措施2018年5~12月減稅2700億元,其中制造業減稅約945億元,占35%。
程麗華表示,即將于4月1日起實施的深化增值稅改革,也以制造業為減稅重點。
留抵退稅緩解企業資金占用壓力
2018年,我國對裝備制造、研發服務、電網等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實行了一次性退還,實現退稅1148億元。而在今年,留抵退稅將擴大到全行業,這對企業將有哪些作用?
孫瑞標表示,此舉將有效緩解企業資金占用壓力,激發企業市場活力。
制造業等機器設備投資占比較大的行業企業,留抵稅額一般比較多。實行留抵退稅,能夠直接增加企業現金流,進而有利于促進企業增加設備投資和研發投入,拉動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發展后勁,激發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活力。去年的一次性留抵退稅就受到了企業的熱烈歡迎,大家都希望今年的退稅力度能更大一些。
孫瑞標強調,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制度性的期末留抵退稅制度,在完善增值稅制度、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從國際上看,實行增值稅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對于企業的期末留抵,一般會根據其額度大小、留抵存續時間長短等因素,有條件地予以退還,這也是增值稅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表示,我國通過營改增,打通了增值稅抵扣鏈條,而建立留抵退稅制度,將進一步通暢和完善鏈條抵扣機制,從而更加充分地發揮增值稅中性作用,構建起更加科學、規范的增值稅制度。
既要當“鐵公雞” 也要打好“鐵算盤”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今年全年,我國計劃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這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頭等大事。那么,應當如何平衡好財政收支?
對此程麗華表示,今年財政收支矛盾確實比較突出,平衡起來難度較大。解決財政收支平衡問題,主要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要開源節流,通過統籌收入、赤字和調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方式,保持較高支出強度。今年預算安排全國財政支出超過23萬億元,增長6.5%。同時,還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安排2.1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8000億元。
另一方面,又要精打細算,既要當“鐵公雞”,不該花的錢“一毛不拔”,嚴格按照中央要求壓減一般性支出;也要打好“鐵算盤”,把該花的錢花好,花在刀刃上。
為此,財政部門將堅持有保有壓,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力度,包括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加強基本民生保障等。